中國慈善家雜誌 2018年8月號
正心
前面講到儒學八目中的格物、致知、誠意,由格物而致知,知識從外得到,進而達到知的境界,自己始有正確辨別能力,而力量能否集中,對己能否不自欺,則在於意之誠。有了以上這些,下一步乃如何用此能力朝向正當之方向,而支配力量,調整方向者,心是也。
我們可以從格物理解求得知識的方法,有了方法以至達到知的境界,進而增加知識的深度廣度,面對自我勿自欺並以誠意作為動力,將取得知識做到最好。自古以來,不論中西,均知知識就是能力,而知識越多,越能運用知識者,能力越大。我們看到現代的電影,尤其是英雄片中,常常提及「能力越大,責任越大」,雖然其能力被誇大,但正心的道理並無差異。
身與心有如船與舵,舵若把持不穩,則船無以渡達彼岸;心之方向若不正,則行為不能免於偏差。心若有定向,不受外力所動、所移、所屈,即使一時受外力影響,也能隨時復歸於正。但人均有慾望、難處、害怕,要常有正確之定向,殊不易也。人為有感情之動物,情感抒發較難不形之於外,故憤怒、恐懼、喜樂、憂患等情緒皆足以影響人之心志,而使其發生偏失。更有時因這些情緒造成心不在焉,使官能失去其作用,以致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。
孔子曰:「操則存,捨則亡。出入無時,莫知其鄉。」孔子講的這14個字正是對人心最佳的形容,心之難於把持也。《大學》雲:「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,則不得其正;有所恐懼,則不得其正;有所好樂,則不得其正;有所憂患,則不得其正。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,食而不知其味。此謂修身在正其心。」我們處在生生不已、變化無定的宇宙,萬事萬物不停在動在變,是非善惡,盈虛消長,激蕩推排,相因相成,均有關聯,以至互相影響。若心不能保持定向,堅持一己之立場,突然不慎失之毫釐,結果則將差以千里。
吾人常言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」,但鮮少提及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」。大學曰:「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。」正心為修身之先決條件,未正心則無法修身。而修身需要正心。如何正心?荀子曰:「治氣養心之術:血氣剛強,則柔之以調和;知慮漸深,則一之以易良;勇膽猛戾,則輔之以道順;齊給便利,則節之以動止;狹隘褊小,則廓之以廣大;卑濕重遲貪利,則抗之以高志;庸眾駑散,則劫之以師友;怠慢棄,則照之以禍災;愚款端愨,則合之以禮樂,通之以思索。凡治氣養心之術,莫徑由禮,莫要得師,莫神一好。夫是之謂治氣養心之術也。」荀子認為正心以治心起,宜由於禮,本於師,專於一。夫師者所以教人以正道者也,禮者所以示人以正路也,專於一則無事不辦,由荀子之說可使各種個性之人,治其心,而趨正途。